家庭背景与早期喜好
1950年5月16日,贝德诺尔茨出生于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诺因基兴。家中姐妹二人,兄弟二人。他的父亲是一名小学教师,母亲则是钢琴教师。从小,父母便鼓励他接触古典音乐,然而他并不喜欢弹钢琴,却对修理摩托车和汽车情有独钟。这表明他早期就展现出了非凡的动手能力。
学科兴趣的起源
贝德诺尔茨对自然科学产生了兴趣,这并非源于物理等理论学科,而是对化学情有独钟。在化学研究中,他有机会亲自动手实验,这极大地锻炼了他的实践技能。这段经历让他对化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确定了研究方向,这也为他今后的科研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大学专业的转变
1968年,贝德诺尔茨开始了他的学习生涯,最初选择了化学专业。然而,大课的教学环境让他感到失望。于是,他毅然决然地更改了专业方向,转而学习矿物学中的晶体学。这个专业介于化学和物理之间,既让他实现了动手实践的梦想,又让他有机会接触到理论知识。
苏黎世交流经历
1972年,在导师的安排下,贝德诺尔茨成为了夏季度假交流生,开启了前往IBM苏黎世研究实验室的旅程,为期三个月。这对贝德诺尔茨而言,是一个重大的决定。在卡尔·亚历山大·米勒的部门,他专注于晶体生长、材料特性以及固体化学等领域的学术研究。实验室的宽松氛围,让他能够依照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和解决新的问题。
学术研究的推进
1973年,他回到苏黎世展开交流。第二年,他在苏黎世的Rüschlikon地区完成了硕士论文中涉及晶体生长和SrTiO3特性的实验。亚历山大·米勒鼓励他深入研究钙钛氧化物。硕士学业结束后,1976年他回到了明斯特。接着,1977年,他继续在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导师仍旧是亚历山大·米勒。
重大科研成果
自1983年始,贝德诺尔茨与米勒共同致力于高临界温度超导氧化物的探索。1986年,他们实现了重大突破,这一成果显著促进了全球对新型超导材料的探索。最终,超导转变温度成功达到了135开尔文。因此,他在1987年与卡尔·亚历山大·米勒共享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荣誉。同年,他还接连获得了Fritz London纪念奖以及Robert Wichard Pohl奖等多项殊荣。
请问您觉得贝德诺尔茨在超导领域里最显著的成就有哪些?若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启发,不妨点赞或分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