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聚焦热点问题
访问团抵达日本,与日本银行支付机构局Fintech中心主任河合祐子进行了专业而深入的交流。双方就法定数字货币、预付费支付方式、电子支付代理业务、监管科技等关键议题展开了讨论。在热烈的交流气氛中,双方思维碰撞,产生了关于金融支付领域的创新想法,也为深入了解日本支付体系打开了新的大门。
《资金结算法》革新
日本的《资金结算法》具有显著的创新特点。此法并非仅仅对现行的预付卡等资金结算体系进行微调,而是进行了全面性的改革与扩展。尤其是针对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背景,勇于打破常规,新增了通过网络渠道进行资金结算以及非传统银行机构进行资金结算的相关法律条文。这一立法的变革,使得日本在金融法律领域能够与时俱进。
中国支付模式冲击
在中国,支付宝和微信等移动支付方式广受欢迎,遍布各地。这种支付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与传统的银行账户系统相分离,使得银行控制起来较为困难。此外,目前多数数字支付系统为私人第三方所有,而面向公众的数字支付系统还需进一步完善。这种支付模式在中国取得了显著成就,同时也对传统支付方式产生了不小的冲击。
日本支付现状特点
日本国内电子货币较为普及,但像我国支付宝、微信支付这样的主流支付方式并不常见。不过,日本银行在二十年前就开始了对电子货币的研究,并在一定程度上认同无现金支付有助于降低成本的观点。日本政府设定了达到约40%非现金支付率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民间支付机构扮演了关键角色。这与我国政府在移动支付推广中的角色存在差异。
中日货币观念差异
我国央行推出法定数字货币旨在更有效地监管交易并搜集相关数据。然而,日本对此并无特别需求,他们对交易及数据管理的严格程度不高。在日本,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类似于预付卡 https://www.1mtoken.org.cn,相关法律规定预付卡需存入一半资金作为保证金。目前,日本金融厅认为无需进一步规范,这反映出中日在货币监管观念上的差异。
国际央行对比
日本央行与英国、新加坡、阿布扎比等国的中央银行在支持Fintech企业创业方面做法不同,并未直接提供资金支持。尽管日银、英格兰银行和人民银行均为中央银行,但它们的职责却有着显著的不同。日本央行不承担监管和立法的职责,其主要职能是帮助政府减少现金支付的使用比例。关于是否推出数字货币,普遍看法是并无此需求。比如,瑞典正依靠民间力量来减少现金的使用,而日本也寄希望于民间机构能有所作为。
考察团成员在参观日本银行时,发现主楼正在进行抗震改造,因此无法进入。银行右侧的窗口执行着“银行的银行”职责,通过日本银行网络进行金融账户的结算。这次访问让成员们对日本的金融支付系统有了更为直接和深入的了解。你认为中日两国在支付体系上的不同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失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并点赞及转发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