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接到部门领导分配的任务,任务是研究数字货币交易所的开发技术。一开始心里挺没底的。不过,经过一番努力,我终于成功编译了码云(Gitee)上开源的数字货币交易所CoinExchange的代码,并搭建了出来。在排查问题的过程中,我对系统架构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这些经验。
数据存储探秘
项目采用了多种数据存储手段,包括三种常见的存储方式以及内存存储。在交易撮合引擎中,我们运用了Java的并发链表技术进行内存存储。而MongoDB则负责存储委托成交的详细信息以及K线数据。这些K线数据是根据特定的时间周期进行统计的,这样的存储方式能够充分满足对交易信息的记录需求。
数据存储方式因数据种类而异,旨在提高数据处理的效能和存储的适宜性。例如,委托成交明细和K线这类关键数据存放在MongoDB中,便于检索与分析;同时,内存存储则能迅速满足交易引擎的即时需求。
微服务架构特性
该系统依托于SpringCloud微服务架构进行构建,包含众多服务模块。通常情况下,服务间的通信会通过Euruka服务注册中心来实现,然而本系统却选择了Kafka作为通信方式。Kafka是一款具备高吞吐量的分布式消息发布订阅系统,擅长处理大规模的动作流数据。
交易系统对委托处理的速度和稳定性有较高要求,而Kafka恰好能够充分满足这些条件。它能在不同服务之间高效地传递信息,确保委托订单等数据能够迅速得到处理,从而保障交易过程的顺畅进行。
委托处理流程
用户在利用 Exchange - api 下单,其委托订单会被记录进数据库。同时,该订单信息也会被传输至 Kafka,继而被消费者 Exchange(即撮合引擎)接收。撮合完成后,成交详情将再次发送至 Kafka,并由消费者 Market(行情引擎)负责数据的存档。
整个委托处理过程紧密相连,Kafka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桥梁角色。它确保了数据能在各个服务和模块之间迅速且精确地传递,使得交易系统能够高效运作。
前后端分离优势
该系统采纳了前后端完全分开的开发模式,这种做法在现今颇为流行。它使得后端和前端开发者能分别集中精力在各自的工作上,有效提升了开发的速度与品质。
前端采用了广受欢迎的vue框架,有效实现了MVC模式的解耦。开发者不必频繁操作HTML,只需专注于数据处理,这使前端开发过程更加流畅和高效。
交易机器人原理
架构图显示,交易机器人会同步收集不同交易所的交易信息,并在自己的平台上绘制K线图。在与作者交流的过程中,我得知了机器人的基本设计思路,发现其中许多参数的设置至关重要。
这些参数对机器人的性能和表现有直接影响,它们能使交易界面呈现出类似大型交易所的行情展示。通过合理调整这些参数,交易机器人能更逼真地模拟市场动态,从而为投资者提供更为精确的数据。
后续学习展望
经过这几天的编程和测试,我对交易所的整体系统结构有了初步的认识。不过,我明白自己的认识还不够深入,还有很多方面和技巧需要深入研究和掌握。
在学习后续阶段,我将持续深入探究代码及其相关技术。我的目标是全面了解数字货币交易所的开发技术。同时,我也会继续与大家分享我的学习体会。
在探讨数字货币交易所的系统构建时,大家是否遇到过一些特别难以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