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跨境支付的安全显得极为关键。这不仅关系到企业的交易活动,还直接影响到全球供应链的稳固。然而,金融制裁和网络攻击成为了威胁供应链的幕后黑手。那么,我们该如何确保跨境支付的安全?
跨境支付安全的时代挑战
信息时代下,经济全球化趋势愈发明显,然而这也给跨境支付清算体系的信息安全带来了新的考验。目前,逆全球化趋势和网络安全形势都十分严峻,国际制裁和网络攻击事件频发,严重威胁到供应链的稳定与安全。例如,美国经常通过SWIFT系统对其他国家实施金融制裁。
跨境支付牵涉到境内外众多参与方,应用场景十分多样,信息交流十分频繁。在此过程中,数据被不当使用或泄露的风险显著提升。金融信息的传递和处理,对于保障金融服务的稳定与安全至关重要,任何失误都可能对供应链造成严重影响。
金融制裁对供应链的威胁
美元在国际支付领域具有明显优势,美国借助SWIFT系统对其他国家实施金融限制。2018年,美国对伊朗实施了制裁,禁止其通过SWIFT系统进行国际支付。这一制裁导致伊朗企业无法正常进行跨境交易,不少企业面临订单延迟交付和原材料供应中断的问题,进而对国内多个行业的供应链造成了严重影响。
美国对某些国家的制裁不仅扰乱了这些国家的供应链,还对常规贸易造成了冲击。不少与受制裁国进行贸易往来的公司及金融机构担忧自身也会遭受波及,于是纷纷停止了相关业务。这样的举动加剧了国际贸易的不确定性,对全球供应链的稳定与顺畅造成了不利影响。
网络攻击对跨境支付的冲击
跨境支付系统因其独特的金融角色和数据集中性,常常成为黑客的攻击对象。此类攻击可能引发支付中断、资金流失以及信息泄露等一系列问题。以2016年为例,孟加拉国央行就遭遇了黑客的入侵,导致其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账户中的近亿美元被非法转移。
网络攻击还可能引发供应链的瘫痪。一旦企业的支付系统遭受攻击,资金流通将受阻,这会波及到货物运输与交付,进而影响上下游企业的生产和运营。这样的连锁效应不仅损害企业信誉,还会对整个行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提升安全性的首要途径
面对金融制裁的潜在威胁,众多国家与地区正致力于打造自主的跨境支付渠道。俄罗斯设立了自家的金融信息传输网络——SPFS。自2014年克里米亚事变以来,俄罗斯加速了SPFS网络的铺设,旨在降低对SWIFT网络的依赖。同时,欧洲推出了“贸易互换支持工具”——INSTEX,旨在规避美国的制裁,以便与伊朗完成贸易结算。
不少国家强化了货币互换的双边协议,旨在促进本国货币的结算,以此削弱美元在跨境支付中的主导地位。我国与多国达成货币互换协议,旨在推广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应用。此做法既可提升支付效率,又能降低第三方货币兑换的费用和汇率波动的风险,从而增强供应链的稳定性。
数字货币助力安全支付
分布式账本技术使得跨境支付的信息和资金同步处理,无需依赖SWIFT系统进行信息交流。众多跨境支付平台已采纳这一技术,实现了快速结算和交易跟踪。基于区块链的跨境支付系统,交易双方能直接进行交易和清算,去除了中间步骤,提升了处理速度和安全度。
该项目运用分布式账本技术,实现了去中心化与中心化之间的平衡。它由香港金融管理局、泰国中央银行以及阿联酋中央银行等多方共同研发。此数字货币桥允许参与者在不同货币之间进行即时交易,有效减少了交易成本和风险。在项目试点阶段,众多国家和企业的用户已经感受到了其操作简便、处理迅速以及安全性高。
安全性与供应链的深度联系
跨境支付系统安全性强,能保证企业在各种复杂情况下顺利完成资金流转。这使得企业能够迅速购买原材料和支付款项,确保生产和销售活动不受影响。对于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来说,拥有一个安全的跨境支付体系,可以有效避免因支付问题引发的供应链断裂,从而稳定地向客户持续供货。
企业若拥有稳定的供应链,便能更高效地安排生产和销售,合理调配资源,减少开支,增强市场竞争力。这样,企业便能安心地增加库存、扩大生产规模、开拓市场,形成正向循环。同时,消费者也能持续购买到全球各地的商品,助力经济持续发展。
关于提高跨境支付的安全性,大家认为还有哪些方法至关重要?不妨点赞、转发本篇文章,并在评论区发表您的看法,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