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我国银行业在计划经济年代显现出统一划一的“大一统”格局,中国人民银行肩负着存款与贷款业务的核心任务。然而,时代更迭,这种单一格局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数字金融的崛起导致银行业网点布局发生了许多显著变动。
计划经济下的银行业
计划经济年代,商业银行尚未出现。那时,人民银行为人们提供了资金存放的便利,同时也是借款的去处,居民和企业只能与它进行交流。在这种无竞争的氛围下,金融服务显得相对单一,整个银行业就像一池平静的湖水,缺少了竞争和活力的波纹。时代更迭,这种完全由政府主导的金融体系逐渐被打破,商业银行逐渐显现出其存在。
商业银行的出现打破了往日的平静。市场开始充满生机,各地纷纷成立了众多类型的商业银行。银行业开始认真思考在中国经济中的定位,银行分行的数量也在不断增长。这如同新生的嫩草努力向外延伸根系和枝叶。与此同时,人们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当下银行业网点的增长趋势
查看2014年到2018年的相关数据,我们注意到银行业的网点平均每年增长1.56%。具体来看,商业银行的增长率是1.29%,保持了较为平稳的增长。在这期间,四大行的增速平均为负0.26%,而股份制银行的增长率平均达到1.75%,城市商业银行的网点增速更是高达9.1%,而合作金融机构的网点增速则呈现负增长,为负0.92%。这些数据反映出不同类型银行网点增速存在较大差异,而这些差异与它们的市场定位等多种因素紧密相关。
各银行分支机构的增长速率不尽相同,这反映出它们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的竞争力有所不同。以城市商业银行为例,在其成长过程中,网点增设速度较快,它们更愿意在本地或周边地区深入发展,助力地方经济发展。相对而言,股份制银行凭借其灵活的运营方式,在经济发展迅速的地区或新兴市场迅速设立了分支机构。
数字金融的影响力
数字金融的发展对银行业运作产生了明显作用。据分析,若数字普惠金融的指数增长一个标准差(即24.3),银行业的扩张速度将降低0.66%,商业银行的网点扩张速度将降低0.71%。这主要是因为数字金融对现金和支付环节的冲击,最先影响的是基层业务机构。
数字金融的浪潮已势不可挡。这股势头犹如狂风骤雨,横扫了传统银行业的领域。银行业不得不重新考虑其网点布局。以往依赖实体网点的经营模式遭遇挑战,银行开始转型,并加大了对网络银行、手机银行等数字化平台的投资力度。
不同类型银行的不同反应
数字金融的兴起使得四大行的网点关闭速度有所降低。从2015年到2018年,若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每提高一个标准差——即24.3,四大行网点的关闭速度就会减少0.73%。这表明,数字金融的发展为四大行带来了一定的缓冲作用。
数字金融的兴起使得股份制银行的网点扩张速度有所降低。在2015到2018年这段时间里,如果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每上升一个标准差,即24.3,那么股份制银行网点的扩张速度就会减少0.24%。所以,股份制银行得重新思考如何协调线下网点的布局和数字金融服务。
不同地区的差异
西部地区的数字金融效应特别明显。每提升一个标准差,中西部城市商业银行的增长速度就会降低8.75%。而东部地区在数字金融对城市商业银行扩张的推动作用上,其效果比西部要弱。
地区银行业的垄断局面同样会对数字金融的成长带来影响,这可能会导致银行网点拓展的步伐减缓。在银行业垄断严重且数字金融较为兴旺的地方,城市商业银行的拓展速度将会受到更明显的制约。
数字金融对银行业的综合影响
数字普惠金融的推广有效抑制了商业银行增设网点的势头。尤其是对城市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增长速度产生了明显的制约。这一变化迫使各家银行不得不重新调整战略规划,更加注重提升服务质量以及构建线上服务渠道。
数字普惠金融对传统银行构成挑战,同时也是发展的良机。它使得四大银行在退出县级市场的速度上有所放缓,给它们转型带来了时机。与此同时,这一现象也促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加速转型,并逐步减少网点,从而有助于我国银行业整体结构的优化。
你如何看待银行业未来如何更高效地应对数字金融带来的挑战?欢迎点赞、转发,同时期待大家在评论区交流各自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