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周期积极进展
2009年到2017年,人民币走向世界迈出了关键步伐。在这期间,人民币国际化实现了明显进展。跨境交易量不断上升,离岸市场逐步建立,货币互换也取得了良好效果。特别是在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中,人民币的使用越来越普遍,这不仅简化了交易流程,还减少了汇率波动的风险,对国际贸易的稳定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数据表明,人民币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瞩目。众多国家开始认可并主动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比如,在东南亚一些国家,人民币在贸易结算中的占比不断增长,这不仅降低了双方企业的交易成本,也提升了经济效益。
近年支付份额提升
SWIFT的数据表明 https://www.noviscale.com,2023年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中的比重持续增长。7月份,这一比重首次突破3%。到了9月,这一比例更是攀升至3.71%,创下了历史最高点。这一显著的增长势头显示出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中的地位日益显著。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开始选用人民币进行国际贸易结算。
人民币使用率的上升反映了国际社会对其信任度的提升。许多跨国企业在贸易活动中,已将人民币作为主要结算货币之一。随着中国经济在全球的影响力不断加大,人民币的国际吸引力也在持续增强。
金融市场加快开放
自2018年始,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节奏明显加快。境外资金进入的途径不断丰富,相关规章制度也在不断改进。股市、债市等众多领域吸引了大量境外投资者的目光。外资的大量进入,给我国金融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
在这一过程中,投资者和市场都享受到了诸多益处。海外投资者获得了更多投资选择和机会,国内市场也因此吸引了更多资金流入。外资在A股市场的持股比例不断上升,促进了市场的多元化和国际化发展。
成全球储备货币
自2019年起,人民币在全球储备货币的排行榜上稳定占据第五位。这一地位体现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重要里程碑,同时也显示了国际社会对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高度认同。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央行正将人民币纳入其储备资产配置。
人民币之所以成为全球储备货币,主要得益于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健增长。政府执行的政策同样稳固可靠。我国经济长期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同时,政府在调控金融市场方面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这些有利因素共同增强了国际社会对人民币的信任。
尚存的问题挑战
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使用量和占比有所上升,但其在跨国交易结算领域的应用潜力尚未完全发挥。现阶段,跨境结算市场的扩大主要得益于国内金融市场的开放,吸引了众多北方地区的资金流入。尽管如此,人民币在跨国贸易中的使用还不够广泛,例如在众多大宗商品交易中,美元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人民币在定价领域运用尚不普遍,与支付手段的配合尚显不足。在国际贸易和资金筹集等环节,美元依旧占据主导地位。社交媒体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描述略显夸张,实际上,若想全面超越美元,我们还需付出更多努力。
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必须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确保财政和货币政策的信誉,以及汇率的稳定。这样,人民币资产对国际投资者的吸引力会提升,吸引更多外资进入中国市场。政府需要不断推进改革开放,提高市场运作效率,增强经济的活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2023年1月,商务部和央行一同发布了文件,倡导企业提升人民币在全球的流通能力。我们应当不断推进这项政策的落实,同时也要深入研究数字货币在人民币迈向全球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例如,可以尝试将数字人民币与多边央行数字货币的桥梁、CIPS系统的构建相结合,探索人民币国际化的新路径。
大家对人民币能否在未来完全替代美元在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发表您的见解,点赞支持,亦或分享这篇文章。